谋求控股不成,达能毅然选择和光明分手,对于这家娴熟资本运作,在中国食品饮料行业老谋深算、精心布局二十年的法国企业来说,谁将会成为他控制中国乳业的下一枚棋子?
老谋达能
如果从1987年在广州成立达能酸奶公司算起,达能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已经过了整整二十个年头。但是,与帕玛拉特、卡夫、菲仕兰等跨国食品饮料巨头一样,由于在奶源控制方面的天然弱势和对中国市场的把握不准,达能的早期经营并未取得很好效果。此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被业内认为外资进攻中国食品饮料市场第二波浪潮中,以达能为代表的跨国巨头开始放弃直接设厂用产品进攻中国市场的思路,转而开始借助资本的力量,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逐步渗透,进而达到控制某个产业的目的。
从去年开始,旷日持久的“达能娃哈哈控制权之争”使达能在中国二十年的投资线路图得以大白天下,调查发现,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达能已经悄然完成了其在中国市场上乳制品、饮用水和果汁饮品三大饮料产品领域的战略布局;而近日达能从光明乳业(爱股,行情,资讯)表面上的平静撤资,则又在这一路线图上添加浓重的一笔。尽管目前有关达能与光明分手的原因有种种揣测,但是基于中国乳业市场的蛋糕实在诱人,对于娴熟资本运作的达能来说,其对于一家企业的撤资必定是暂时的。
众说纷纭的分手
10月15日晚,从光明乳业传出消息,该公司第三大股东、近年来不断增持光明股份的达能亚洲,已将其所持的光明乳业20.01%的股份转让给光明乳业两大东家上海牛奶集团和上实控股。据光明乳业发布的公告显示,达能亚洲除将所持20.01%股份以4.58元的低价转让之外,光明与达能方面2001年9月签订、2006年8月修改的“商标及技术许可协议其达能酸奶品牌使用权”的合作也同期终止,这意味着达能全线收回达能酸奶品牌,而双方长达15年的合作也画上句点。
关于分手的原因,除了发给媒体的一纸公告,当事双方并未透露进一步的细节,只是异口同声地强调,双方的分手是“基于各自发展战略的需要”。与官方的“发展战略分歧说”不同的是,坊间也有各种版本在流传,“向娃哈哈示好说”、“与蒙牛签订秘密协议说”,一时间谣言与猜测齐飞。
事实上,达能与光明的分手早有征兆。早在去年12月18日,从蒙牛集团传出消息,法国达能公司和蒙牛集团的液体奶低温奶事业部在中国合资成立了一家新公司,据悉,新公司致力于酸奶业务。而今年4月的信号则更加明显:达能宣布提前从光明手中收回其核心酸奶产品“碧悠”,并交给蒙牛打理,为此,达能还向光明支付补偿费用8000万元。
上一页12 3 下一页
热点关注
随机推荐